關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掃一掃,用微信瀏覽

|客戶端
獨家報道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
當前位置:首頁 > 獨家報道

于進江:在高山之巔守望氣象萬千

來源:民生周刊2024-12-03 10:12:44

本刊特約記者   吳卉

在海拔2064.9米的陜西華山西峰之巔,有一座建于1952年的兩層小樓——華山氣象站。

這是陜西省唯一一個全天候有人值守的高山站。建站至今,相繼有超過200人在山上駐守和工作。工作和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但“為了一個信念,為了一份事業(yè)”,在這里工作的人們都無怨無悔。

現(xiàn)任華山氣象站站長于進江,就是一個“從來不怕吃苦”的人。

“這些苦都不算什么,國家把這么重要的地方交給我們來守護,我們一定會克服一切困難把這份工作干好。”談起過往這些所謂的“苦”,于進江輕描淡寫。

今年51歲的于進江,大約2/3的時間都花在了站里,他說:“在我的人生里,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與這座山、這個站有關。”

▲于進江在華山氣象站觀測場進行觀測記錄。

鉆研——

“只要盡心盡力把每一件事干好,‘半路出家’也能變成專家”

1993年春節(jié)剛過,20歲的于進江攀爬了七八個小時的山路,趕到華山氣象站報到。

難走的山路、緊缺的水源、夾生的米飯……20世紀70年代國家二類艱苦臺站的模樣給于進江帶來巨大的沖擊:“我能承受以后的艱難險阻嗎?”

正當于進江思前想后之際,當時站里的領導給大家講了一堂課,動情地講述老一輩華山氣象人的那些年、那些事:從“一條扁擔兩條繩、立足高山為革命”到“全國銀質獎章獲得者李華珍同志先進事跡”,再到“賈金海同志冒著生命危險排除儀器故障”……

表面上平靜的于進江,腦海里卻掀起了一場風暴:“那么多前輩,生活和工作比現(xiàn)在更艱苦,都能創(chuàng)造奇跡,難道自己就不能安心工作?站里的同事與自己年齡相仿,個個都是科班出身,自己為什么不能安心在這里工作?”

“我就在華山好好工作,干不出名堂,絕不離開。”第二天,暗下決心的于進江就主動找領導,要求安排正式值班。領導卻笑著說:“別著急,先跟班,熟悉了華山站業(yè)務再說。”

于進江心里有些不服,畢竟他之前在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氣象局上了近兩年的測報班,完全可以獨立值班,華山不就是比其他站辛苦點而已。“搞測報很簡單,干嗎這么神秘?”

于進江略有自傲的想法,很快被現(xiàn)實“打臉”——單就天空中云的變化之快,就讓他目瞪口呆,不知如何記錄。這一刻,他承認自己的水平還遠遠不能勝任這里的工作,既沒有過硬的技術,又沒有豐富的經(jīng)驗,根本不能單獨上班。

“那就做‘專’它!”為了早日獨立上班,于進江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緊張的跟班學習中。

“站上要求一天跟學6個小時,我那時給自己規(guī)定要跟10個小時以上,就想多學點。”于進江靦腆一笑。

寫不好阿拉伯字碼,就來回練!每天練習寫出不少于20張字碼,經(jīng)年累月,于進江練就了一手標準的印刷體。

記不住電碼,就反復抄!于進江將電碼表抄了一遍又一遍,抄到最后閉著眼都知道哪一個電碼在哪一頁。

站上的老同志回憶,在天氣復雜的情況下,小于有時一天休息時間還不到6個小時,用過的練習本、學習筆記數(shù)以百計。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按規(guī)定,達到上班要求至少需要3個月的跟班時間,可于進江只用了一個月就順利通過站上的上班前考試。

120平方米的氣象觀測場,是于進江平時有空最喜歡“鉆”的地方。他喜歡在這里看著天上的云,將其演變規(guī)律和所學理論知識放在一塊兒琢磨,然后復盤每一次重要、典型的天氣過程。

閑暇之余,他還會把建站以來的所有氣象歷史資料和出錯登記本從頭到尾歸納總結一遍,常常在檔案資料室一待就是半天。現(xiàn)在他辦公桌的抽屜里還放著兩本手抄的臺站登記冊,一本寫自1958年,一本記于1977年……

就這樣,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跑場、一遍又一遍翻閱,不長時間,于進江基本掌握了華山頂上四季氣候特點,業(yè)務技能有了質的飛躍。

上班僅一年,他便拿下連續(xù)3個“百班無錯情”和“全國質量優(yōu)秀測報員”的優(yōu)異成績。據(jù)初步統(tǒng)計,獲得一次“全國質量優(yōu)秀測報員”大概需要15至18個月時間,其間幾乎不能出現(xiàn)任何差錯。

“我始終堅信,只要盡心盡力把每一件事干好,‘半路出家’也能變成專家!”于進江說。

這些年,他創(chuàng)下了地面氣象觀測“百班無錯情”37個,12次榮獲中國氣象局授予的“全國質量優(yōu)秀測報員”稱號。

堅守——

人生的果實,在“光練不說”的默默耕耘中一顆顆結下

華山頂上,夏季多雷電天氣,年均雷電天氣最多時達43天,幾乎每年都有儀器因雷電而損壞。由于華山地面缺土,雷電很難導地,夏天的氣象觀測場經(jīng)常被雷雨云包圍,有時球形雷還會光顧值班室。

本以為存在于同事們口中的“險事”,并不會那么快碰見,但險情的到來就是這么突然。

1994年一個盛夏的午夜,突然烏云密布、雷聲大作,“雨水不時往值班室里灌,電線接頭處讓雷擊得噼里啪啦直冒火花。”于進江說起那天的一波三折,“盡管已有心理準備,但真正置身其中時,多少有些手忙腳亂。”

當時情況緊急,于進江抓起掃帚就撲滅電線上正在燃燒的火。此時,又恰逢觀測時間,于進江顧不上頭頂電閃雷鳴,火速沖向觀測場,按照觀測程序搶抓時間、記錄數(shù)據(jù),“最重要的是保證按時取準、取全第一手氣象資料”。

正當要發(fā)出氣象電報時,于進江發(fā)現(xiàn)發(fā)報機因雷擊受損,編好的電報無法發(fā)出。

“機器一時半會兒也修不好,氣象電報可不能等呀!”他立即冒雨摸黑下山,在泥濘中連滑帶跑,一路磕磕絆絆,僅用3小時就走完一般人白天要用六七小時才能走完的山路,在山下順利發(fā)出電報。

隨后,他又拖著疲憊的身體,背上十幾斤重的新設備朝山上爬去。一路上,不聽使喚的雙腳與臺階一次次撞擊和摩擦,到了山頂已是夜晚。洗腳時,于進江才發(fā)現(xiàn)右腳大拇指的鮮血和襪子已經(jīng)粘連在一起。

“說了,他就干;干了,他不說。”時任華山氣象站站長陳興全曾這樣評價于進江,交代給他的事情,就盡管放心,肯定做且能做好;任務完成后,他也從不吆喝,默默進行下一項工作。

人生的果實,就是在這樣“光練不說”的默默耕耘中一顆顆結下的:

2011年,于進江榮獲中宣部等六部委聯(lián)合授予的“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2012年,獲陜西省總工會等五部門授予的“陜西省技術能手”稱號;

2014年,獲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氣象局授予的“全國氣象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

站上的新同事都視于進江為華山的“定海神針”:“他在,我們就安心!”在于進江的帶領下,全站業(yè)務質量始終走在全省前列,連年受到國家、省、市氣象局的表彰和獎勵。

“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氣象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氣象部門先進基層黨組織”……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06年以來,華山氣象站榮獲縣處級以上獎勵40項。

▲于進江在維護稱重式降水儀器。

跨越——

奔忙于旅游專業(yè)氣象服務等領域,每一步都很堅實

生活條件逐漸變好,華山氣象站遇上了自動化觀測的大潮。

“各個氣象觀測儀器都逐步自動化,人工的逐漸減少了。2003年1月建成自動氣象站,人工平行觀測兩年以后,觀測轉為以自動為主、人工為輔。”于進江見證了從測試運行到平行運行、再到自動觀測為主的全過程,“業(yè)務上再也不用每小時到室外觀測場觀測一次”。

這時,一個真切的問題擺在觀測員出身的于進江面前:全面自動化了,傳統(tǒng)觀測員下一步轉型的方向在哪里?

“專業(yè)氣象服務。”于進江抓住了發(fā)展的核心,“更聚焦一些,就是旅游氣象服務。”

這項服務也不是憑空而就,早在1993年,華山氣象站就專門開展景區(qū)內的雷電防護、森林防火、山體滑坡等天氣預報服務。不過,那時候服務手段單一,只是通過電話將預報告知華山景區(qū)管理委員會。

“現(xiàn)在既然要做精這項服務,必須進一步提高精密監(jiān)測能力。”于進江和同事先后在華山索道沿線和景區(qū)主要景點建設自動氣象站12個、小型天氣雷達1個,專用于旅游氣象服務,能夠有效監(jiān)測暴雨、雷電云團的移動速度、移動方向及對流強度等指標。

這套設備在后來多次極端天氣過程中都派上了大用場。

今年4月13日12時41分,華山氣象站向陜西華山旅游集團防汛辦公室發(fā)送雷電預警提醒,15時35分發(fā)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借助這套設備,于進江在太華索道氣象服務保障微信群中實時更新對流云強度變化和移動方向,“目前仍有游客困在山頂,必須實時查看雷達回波有沒有空當期,最好能持續(xù)20分鐘以上,因為索道一趟需要20分鐘”。

從雷電襲來至21時37分的3個半小時內,溝通達20余次。高頻的溝通,讓索道運營方隨時根據(jù)天氣情況迅速調整運營模式,有效協(xié)調部署應急救援力量,當天滯留華山峰頂?shù)挠慰投及踩幌律健?/p>

“如今的華山太熱鬧了,分不出所謂的淡季和旺季,人數(shù)最多的時候一天能達到3萬人。”談起現(xiàn)在的氣象服務壓力,于進江表情嚴峻,“特別害怕遇上極端天氣,尤其華山還正處于700百帕和850百帕之間,屬于觀測空白區(qū)域,做好服務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

事實上,從服務對象來看,“這幾年我們從氣象信息服務方面獲益良多,一旦預測到有極端天氣出現(xiàn),華山氣象站就會立即與我們聯(lián)系,一起及時避免了多次極端天氣及其衍生的氣象災害。”陜西太華旅游索道公路有限公司設備部副經(jīng)理吳單寶對近幾年的氣象服務頗為滿意。

發(fā)展旅游氣象服務,除了當好旅游風險的“瞭望者”以外,還要成為公眾的“知心人”。近年來,華山氣象站制作發(fā)布日出日落時間、星空觀賞率、云海霧凇等旅游氣象服務產(chǎn)品,讓越來越多的游客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今年,于進江帶領團隊專門打造“華山氣象君”慢直播,通過天氣氣候景觀攝像頭,讓日出、云海、霧凇等自然景觀突破時空限制,進入公眾視野。

在于進江看來,從事氣象事業(yè),需要清楚認知它的“邊界”,“邊界不一定是向內收縮的界限,而是向外突破的張力。它是一種可能性,邊界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可以拓展。”

“一件事一直做,會不停地有新的東西,可能很多年之后,和第一年做的內容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了,但它是一步步走出來的,是有扎實基礎在那里的。”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于進江正奔忙于旅游專業(yè)氣象服務等領域,每一步都很堅實。

原文刊載于2024年第24期、11月2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雜志

原標題:《在高山之巔守望氣象萬千》

(責任編輯:羅芳菲)

合作單位

友情鏈接

民生網(wǎng)新聞熱線: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郵箱:msweekly@sina.com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027        舉報郵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2254號    |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80029    |    京ICP備10053091號-5    |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舉報中心
《民生周刊》雜志社有限公司運營